20世纪80年代,瑶山与反山这两个良渚古城重要遗址的发掘,不仅将良渚文化的研究引向深入,更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课题的研究。近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参与的《瑶山》《反山》考古报告修订版正式出版,让我们得以“重返圣山”。
《瑶山》《反山》考古报告,作为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之二,分别于 2003 年、2005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反山墓地、瑶山祭坛及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如今在组织翻译两书英文版时,因涉及重新校勘,且原报告近乎绝版,有关方面决定重新修订《瑶山》《反山》报告,各发行1000本。
合二为一,高坛贵冢
瑶山遗址作为良渚古城遗址年代较早的遗迹,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遗迹形态规则、结构奇特,其上没有建筑遗迹,却与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大墓结合在一起,推测该处为巫觋们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并具有观测年的作用;从相对纯净的堆土判断,随后此地便作为一处埋葬高等级贵族的墓地使用。
1987 年,瑶山 11 号墓玉器出土现场
《瑶山》考古报告中详细地介绍了浙江余杭新石器时代瑶山墓葬发掘的全过程,以及在此出土的上千件精美玉器。
《瑶山》修订出版,说明如下:
1、各墓出土器物图内的顺序编号改为墓葬随葬品的出土编号。对部分器物线图根据同类器合排在一起的原则进行了拼合或拆分。放大了部分遗迹照片,彩图部分器物名称、编号与正文不一致的,均依正文修改。对原书错误以及确实需要补充的必要内容的修改,详见本书第240页到第244页的《修订与勘误表》。对原书误排或校勘疏漏的字词,有据可依者直接改入正文,未收入《修订与勘误表》。
2、本报告第四章十二号墓采集玉琮,依1988年余杭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表的简报,共计7件。原报告收录的编号2790、2791的两件玉琮为出土地点不明的玉琮,并非十二号墓采集玉琮。应归属十二号墓的2790玉琮现借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修订,仅补充器物文字描述,未收录线图和照片。
3、修订本增加了第247 页到第275页两篇发简报,附录于后。为保存发掘简报发表时的风貌,除更替部分特别不清楚的插图外,余原文照录,仅改正了原文误排的字词。版式依修订本正文格式编排。
4、承蒙李新伟先生应允,将其《返璞归真--良渚遗址群考古报告之一<瑶山>读后》一文收入修订本。代为序。
琮璜璧钺,神秘王陵
反山的发掘是良渚文化发现50余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是浙江境内良渚文化考古第一次发掘这类人工营建的高土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观念。11座墓中出土的遗物由玉器、石器、嵌玉漆器、陶器和象牙器等,其中玉器为大宗,以单件计超过3500件,占随葬品总数的90%以上。
1986 年,反山王陵发掘现场
《反山》考古报告中以墓葬为单位,详细介绍了11座墓葬的形制及出土遗物。
《反山》修订出版,说明如下:
1、各墓出土器物图内的顺序编号改为墓葬随葬品的出土编号。对部分器物线图根据同类器合排在一起的原则进行了拼合或拆分。放大了部分遗迹照片,彩图部分器物名称、编号与正文不一致的,均依正文修改。对原书错误以及确实需要补充的必要内容的修改,详见本书第 398 页到第 408 页的《修订与勘误表》。对原书误排或校勘疏漏的字词,有据可依者直接改入正文,未收入《修订与勘误表》。
2、图三六下反山 M12:98 玉琮由夏勇重新绘制,反山 M12:93、96 玉琮细部纹饰由张念哲补绘。
3、修订本增加了第 411页到第 442 页《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附录于后。为保存发掘简报发表时的风貌,均原图文照录,仅改正了原文误排的字词。版式依修订本正文格式编排。
4、承蒙德高望重的严文明先生允许,将其《一部优秀的考古报告——<反山>》一文收入修订本。代为序。